
10月23日,清晨7点,南明区铁建国际城长者服务中心的多功能厅已热闹起来,90岁的周奶奶跟着护理员的节奏抬手、转身,和其他老人一起做着晨操;不远处,68岁的蒋成燊正给刚入住的老人比划着,怎么扶着扶手走路更稳。室外有些寒冷,但室内却暖意融融……这个于2018年开始运营的长者服务中心,专注于社区医养,早已成为近百位老人的“第二个家”。

医疗服务守护生命希望
“要是没来这儿,我可能早就放弃了。”68岁的蒋成燊声音里带着感慨。6年前,他因慢阻肺从三甲医院ICU转出时,医生坦言情况还是比较严重,需要专业照护。当时的蒋成燊态度消极,对生命不再抱有希望,在家人的劝慰下抱着试试的想法来到中心。没想到,这里的医生每天查房监测呼吸指标,护士定时调整用药,护工更是变着法鼓励他吃饭,告诉他:“只有吃下去,才能与疾病对抗。”
根据蒋成燊的身体情况,南明区铁建国际城长者服务中心的营养师定制了高蛋白流食,护理团队则帮他制定了康复计划。从卧床翻身到坐起,再到扶着扶手走路,每一步都有记录。一年后,他不仅能自主行走,还主动当起了“心理辅导员”。如今,只要看到有老人因偏瘫、慢性病等闷闷不乐,他就会拉着对方讲自己的经历:“你看我,从下不了床到能帮人,年纪越大,身体越不方便,我们更要积极乐观,自立自强。”
这样的“逆转”,离不开中心“楼上养老、楼下医疗”的独特模式。该中心一、二层是社区医院,CT、生化检测等设备齐全,还与贵州省人民医院、第一人民医院等6家三甲医院建立了医联体;三楼是日间照料中心,四至五层则是养老区域,每层都设护士站,医生、护士24小时在岗。

“老人突发心慌、大汗,或者有什么急事时,按呼叫铃后我们及时就能到床边,量血压、用药、联系转院等,一套流程下来,不超过10分钟。”护理部主任杨婧说,开业至今,通过绿色通道转诊的老人已有136人次,“有医疗兜底,老人才敢住、才住得安心。”
细节照护暖到心坎里
“家里最小的娃都63岁了,哪还能让他们照顾我?”93岁的周奶奶是铁建国际城的业主,2019年因摔跤手术后需要护理,子女年纪大、精力有限,她便住进了中心。如今6年过去,她不仅习惯了这里的生活,还常说“家里不如这儿舒服”。
这份“舒服”,藏在无数细节里。在该中心30平方米的房间里,使用的床、沙发、桌椅等适老化家具,均为中心自主研发。目前,该中心已获得11项养老相关专利。
“要是想打牌,下午总有老伙伴在棋牌室等着,输赢不重要,有人一起玩才开心。”周奶奶说。

最让周奶奶安心的是“有事随时有人管”。有一次,她凌晨突发心慌,手一伸按响呼叫铃,护士很快就带着血压仪赶来,测完发现是低血糖,喂了糖水后又守了半小时,直到她情况稳定才离开。“要是在家,情况可能就比较危险,这儿比家里安全多了。”周奶奶说,家就住在附近,子女随时可以来探望她,看到她能吃能玩,也放了心。
炒股配资官网开户,炒股票杠杆,a股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